科學制定春季小麥管理技術意見
科學制定春季小麥管理技術意見
立春已過,隨著氣溫回升,小麥相繼進入返青、起身、拔節期,由于小麥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好,有利于小麥出苗,冬前氣溫較高對冬前小麥幼苗生長有利,且年前澆越冬水的麥田面積較大,從目前小麥的長勢情況來看總體較好,由于我縣自小麥播種至今基本無有效降雨, 加上越冬前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土壤失墑較快,干旱已成為影響小麥生長的主要因素。為奪取2011年夏糧豐收,確保糧食生產安全,針對今年我縣小麥生產特點提出如下管理意見:
一、正確分析苗情,提高對我縣小麥春季管理的認識
小麥苗情調查結果表明,全縣一類苗77.4萬畝,占麥播面積的81%,比上年增加52.6個百分點,二類苗16.3萬畝,占麥播面積的17.1%,比去年下降39.6個百分點,三類苗2萬畝,占1.9%,比去年下降12.8個百分點。一類苗比例大,二、三類苗比例下降。主莖葉比去年同期增加1.1片, 單株分蘗增加1.3個,次生根數量比去年多1.7條,畝群體增加19.8萬頭,苗情整體上好于去年。同時也應該看到,第一、由于小麥從播種到現在,無有效降雨,冬前未澆越冬水的地塊旱情嚴重,次生根雖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次生根不是正常的乳白色,而是枯黃色,且嚴重失水,沒有新根,從群體數量上看,雖然大部分地塊達到了一類苗,但從個體長勢來看,弱苗較多,如何盡快促使弱苗轉壯,是加強全縣小麥春季管理的當務之急。第二、去年秋作物成熟收獲期普遍推遲,秋收秋種時間縮短,且秸稈還田面積較大,增加了整地種麥難度,整地質量差,這將影響還田玉米秸稈的腐爛和麥苗的生長。第三、部分地塊發生小麥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對小麥生產威脅很大。第四、部分地塊不同程度存在麥田雜草為害。第五、由于我縣春季氣象因素不確定性增大,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危害加重。所以加強小麥春節管理,狠抓關鍵技術措施落實顯得非常重要。
二、分類管理,科學運籌肥水。
1、對于未澆越冬水的二、三類麥田,早春立即澆水施肥,施肥量每畝25公斤碳銨;對于未澆越冬水的一類麥田,只澆水不施肥,施肥可在拔節期進行。
2、對于已澆越冬水的麥苗,一類麥田,返青期不需要施肥澆水 ,應在早春進行一次淺中耕,以松土保墑,防除板結,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地溫,消滅雜草,抑制春蘗過度滋生,卻保麥苗穩健生長。春季澆水施肥可推遲到拔節末期,即常年3月中下旬,每畝溝施或穴施尿素10-15公斤;二類麥田,早春進行一次淺中耕,澆水施肥推遲到起身期進行,每畝溝施或穴施尿素10-15公斤;三類麥田,早春趁墑及早追碳銨每畝25公斤,促使麥苗轉化升級。。
三、化學除草。年前未化除或未除凈雜草的麥田,抓緊在氣溫回升至7 -8℃ 時進行化除,以豬殃殃、播娘蒿等雙子葉雜草為主的麥田,每畝用75%干燥巨星干懸劑 1克 加水 50千克 噴霧,以野燕麥、看麥娘等單子葉雜草為主的麥田,每畝用6.9%驃馬乳油30-40毫升加水 50公斤 噴霧。
四、預防倒伏和霜凍。對于群體偏大的麥田,在起身期每畝使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30 -50克 加水 50公斤 均勻噴霧。小麥拔節以后若遇突然日最低氣溫 0℃ -2℃ 的寒流天氣,在寒流來臨前應立即澆水,預防霜凍。
五、病蟲害防治。小麥起身期要普遍進行紋枯病防治,每畝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加水 50公斤 噴霧,兼治白粉病,條銹病。拔節期每畝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濕粉 20克 加水 50公斤 噴霧,防治白粉病,預防條銹病。
六、加強技術培訓指導
1、發揮全縣6個區域站的優勢,為小麥春季管理提供“零距離”服務。各區域站要選派專人負責本轄區的小麥苗情調查工作,根據不同地塊小麥生長特點,提出不同的管理辦法,分類指導,科學管理。
2、充分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中100名技術指導員的優勢。深入全縣100個村1000個科技示范戶,面對面,手把手指導麥田管理工作,確保各項管理技術措施落實。
3、充分發揮小麥高產創建工作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小麥春季管理的關鍵時期做給農民看,講給農民聽,帶著農民干。
總之,各業務股站及鄉區域農業技術服務站要深入田間地頭,調查分析苗情,研究管理對策,抓點帶面,分類指導。同時,抓住當前有利時機,開展春季麥田管理工作。為我縣小麥高產創建目標的順利實現奠定基礎,為國家糧食安全再做新貢獻。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www.jianshesch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