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蛋白質的差異比較
國內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蛋白質的差異比較
蛋白質是人體的必需元素之一,每日人體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含量來進行補充人體的需要,不同的人群蛋白質的攝入量存在差異性,蛋白質的攝入量不足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理結構的運行,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的檢測可以使用全自動定氮儀來進行測定,在眾多的食物中,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是比較的高的,但是在進行測定大豆蛋白質含量測定的時候,要先使用旋風式粉碎機來講大豆進行研磨之后再進行測定。大豆有野生大都與栽培大豆兩種,但是兩者相比較野生大豆有著更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那么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兩者之間的蛋白質含量存在什么樣的差異性呢?
大豆蛋白質含量的常用測定方法有凱氏定氮和近紅外線等,因大豆種質的種皮顏色種類繁多差異很大,影響了近紅外線測定效果,故利用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測定蛋白質含量,通過使用它來進行對多組蛋白質含量進行測定,測定之后使用Excel來進行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從國內的野生大豆與栽培的大豆之間兩者的數據變化角度發現:全國野生豆的蛋白質含量平均46.0%,變幅39.2% ~54.2%。但是在我國的所有栽培大豆的蛋白質平均含量45.0%,比野生豆的變幅小且上下限值均降低,這種降低存在一定的原因,據推測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與歷史上農民的選擇有關。育成品種蛋白質平均含量與地方品種幾乎相同,為44.6%,變異范圍進一步縮小,變幅上限顯著下降,說明數十年來的科學育種并未將提高大豆蛋白質含量作為重要目標。
近年來的栽培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有所提高,這一反應正是滿足了人們對蛋白質含量的高需求所促使的,大豆蛋白質含量的增幅量可直接使用定氮儀進行分析,國內的栽培大豆與國外的相比較,發現國外的平均含量更低僅為41.9%,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我國的大豆蛋白質含量稍高于國外。